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培养拥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逐步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育人目标之一。为加强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4月28日,《新时代·再出发:国际理解教育行动策略》报告正式发布。据了解,目前“国际理解教育”在国内已有政策提及,但尚处于民间实践、创新探索的阶段。目前,北京、杭州、郑州等多地的学校已开展对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但在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课程开发还有待探索,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特点。
国际理解教育渐起
什么是“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在国内兴起时间并不长的教育模式,包括很多学生和老师在内,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知并不充分。此次由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全球化智库共同发布的《新时代·再出发:国际理解教育行动策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翻阅《报告》后,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该文件主要围绕教育内涵、课程内容和推广方式,梳理了当下国内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现状,并为提供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提供了框架参考。其中,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看,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为实现学生的认知提升,使其认同自身的公民责任,同时对全球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具备一定的了解和知识储备。
从主要教育内容来看,包括了理解发展中国家、参与各国开发、异国文化传统以及和平教育、环境教育、回国子女教育等多个维度。符合当下五育并举的育人趋势和国际化视野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
据多位在北京王府学校就读过的学生表示,他们是较早一批接受到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也积极地参与进各类项目和组织活动中,用跨文化的视角看待和解决出现的各类问题。
官方专门意见待出台
从政策维度来看,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国际理解教育”一词曾多次出现在国家级政策文件中。具体来看,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政策起点,这一文件中首次要求,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出台,教育部负责人在解读该文件时强调,在基础教育领域,要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
尽管近年出台的不少教育政策中,已经开始涉及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尚未出台针对这一教育领域的专门指导意见。在地方的实践上,东莞、成都、杭州、无锡、青岛等多个城市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指导意见,以期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在地方的发展。
具体到各地方来看,其中,苏州市在推进国际理解教育项目的过程中,采用了学科渗透的方式;上海市福山外国语小学开发了领事馆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解各国文化的机会。同时,《报告》中也指出,当前国内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学校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苏州、温州等经济发达、教育基础好、国际交往频繁的大中城市。东部地区中学生的国际理解观水平也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中学生。
破解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是目前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发力点之一。
推进“三方协同”成关键
实际上,要想真正实现国际理解教育在国内的大范围落地,仅依靠地方或政策的力量并不够。对此,全球化智库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呼吁实现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三方协同”,并希望各级政府制定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政策。“在‘三方协同’的合作模式下,政府将作为组织方、学校作为实践方、民间机构作为协办方。以此来有效防止政策与实践出现脱钩的情况。”苗绿说道。
此外,《报告》中也建议,在建立“三方协同”的机制之外,地方在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时,可以把现有的地方特色作为依据。“在教学中,可以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中加入地方知识;还可以通过与当地社区、社会合作,挖掘课程内容,挖掘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欠发达地区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话题。”
苗绿也进一步指出,回到国际理解教育的最终教学上,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从学生体验的角度来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重视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此外,运用信息技术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国际理解教育还要注意将研究性学习与游学活动结合起来,将‘游学’变‘研学’”。
北京商报记者程铭劼赵博宇
【以上内容转自“北京商报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如需转载请取得北京商报网站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