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迷的翘首以盼下,7月21日晚间,话剧《皮囊》终于拉开了北京首演的帷幕,正式登上舞台,并在7月21日-24日连续上演4场。从今年2月发布演出阵容到首演延期,再到重新定档、登台上演,《皮囊》的每一步都备受瞩目。而更关键的是,走向舞台的《皮囊》也反映着演出市场的当下与未来。
8年前,一部名为《皮囊》的散文集正式出版,赢得不少读者的心,8年后,以该散文集为IP进行改编的话剧登上舞台,以另一种形式带动观众。
7月21日晚间,《皮囊》北京首演正式开启。不少观众早早来到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门口,等待演出拉开帷幕。观众齐女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皮囊》公布演出计划后,便对该话剧产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此前就已被散文集的文字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是好奇话剧又能让文字发生何种奇妙的变化,因此在开票后便第一时间购买了演出票。
公开资料显示,话剧《皮囊》最初的计划是定于今年4月登上北京舞台进行演出,但因特殊时期,该剧组不得不在4月完成排练后先原地暂停工作,直到6月再次定档,开始进入到合成,以及排练和制作的最后阶段,最终于7月21日晚间将作品呈现给观众。继此次北京首演后,该剧的全国巡演也将于10月正式启动,在武汉、长沙、昆明、海口、珠海等城市与观众见面。
据悉,该剧由大麦Mailive联合出品、“当然有戏”联合制作。据大麦“当然有戏”厂牌主理人李婧透露,尽管因为客观环境整个团队需要不断在应对各种问题、解决各种问题,但《皮囊》比较幸运的是本身就在北京制作,所以排练并没有受太大的影响,主要是在排练和合成之间暂停了一段时间。
而为了让《皮囊》更好地从散文集化身为话剧,该剧选取了文本中最易引发人们共鸣的“盖房子”的核心事件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并以此串联起主人公家庭成员、亲戚邻里、少年玩伴等诸多角色,呈现了关于亲人的生老病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故乡与远方的选择等诸多成长命题的思考。
熟悉原本文字故事的人们均知,讲述一个名叫东石的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的散文集《皮囊》,本身在故事层面时间跨度较大,并展现了一个男孩的多种人生经历和生活细节。
话剧《皮囊》导演王婷婷表示,“大家完整地来看这部戏会发现,我们用了上下半场对照式的结构,我们在上半场出现的所有的人物在下半场都有他们的另外一个归处。我们是用了一个完整的对照的方式来呈现这部作品的,这就是我们选择的结构。我们在做戏剧改编的过程当中也恰恰是用了上下半场这样的对照,才完整地搭建起了一个黑狗达眼中的东石小镇这样的一个世界”。
除了在内容上不断打磨外,话剧《皮囊》也采用了非常多的舞台手段,如舞美设计、视觉表达、多媒体的应用,加上与剧情、氛围契合的音乐,以此来带给观众多层次的观演体验。
在李婧看来,戏剧更多是一种以口碑驱动,以内容品质和价值认同驱动的一个艺术产品,所以戏剧市场相对稳定,不太会出现报复性消费。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当下时期一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和对待内容,一定要做出来品质非常好的内容,才能给到观众足够的理由和动力走进剧场,吸引大家来观演。同时,从一部戏整个的传播路径上来看,口碑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新戏而言,第一轮演出其实更多是一个口碑积累的过程,有了出色的口碑会带动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最终还是要靠品质过硬的作品和非常好的表演才能实现,所以积累口碑也是这一轮演出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不言而喻,如何才能带动观众走进剧场是演出市场亘古不变的话题之一,为此从业者们在挑选好的内容之时,也在通过更多技术提升演出效果,整体为观众带来更好的演出体验。而正当话剧在舞台上持续演出之时,在舞台之外,以IP为核心的联动也在进行着,通过不同的呈现方式来展现内容本身的价值,同时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商业化空间。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4月,话剧《皮囊》系列动态数字藏品纪念票正式发布,共计有4款数字藏品,每款限量发售6000份。随后在今年6月,“当然有戏”惊喜日活动邀请了话剧《皮囊》、舞台剧《弗兰肯斯坦》中文版、话剧《杂拌、折罗或沙拉》和音乐剧《我在时间尽头等你》4个剧组的主创团队,与观众畅聊台前幕后的故事,实现当晚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数破百万。
另据李婧透露,“我们和版权方果麦文化、包括制作方抓马艾克斯也都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大家都希望基于这个IP去进行更多的尝试,让这个作品能够有更多不一样的呈现方式,此外《皮囊》也在计划开发电影作品。”
数字文创产业智库研究员李杰表示,无论是通过数字技术来挖掘戏剧深层内容价值,还是在舞台上选择多种呈现方式,抑或是以IP的形式联动更多业态,证明着演出行业正在通过多角度延展来寻觅更多契机与活力,而这也是令开拓市场空间的必要之路。
北京商报记者郑蕊
【以上内容转自“北京商报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如需转载请取得北京商报网站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