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举行期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汽战略院副院长战静静、华为终端BG智慧出行软件部部长季神洲及AITO问界M7总工程师彭磊一起与专业汽车媒体齐聚华为松山湖基地,共同探讨汽车智能座舱发展趋势。
在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AI大数据、车载娱乐、通信技术、人机交互、汽车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带动了座舱的更新,鸿蒙座舱就是其中的领先者。基于自主鸿蒙系统和华为对于用户体验的重视,鸿蒙座舱成为智能车机的天花板,把数字世界带入汽车,拉开了智能座舱时代的帷幕,获得到场专家与媒体的认可。
战静静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智能座舱工作组的秘书长,她一直在观察和研究汽车行业发展及新技术引发的变化趋势。在她看来,5年前消费者买车的时候可能会考虑发动机排量、百公里加速这些数据,但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现在大家更关心的是车的续航里程、座舱智能化水平等问题。这些消费选择的变化,除了汽车技术的推动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产业的推手,就是包括华为在内的一批有科技或互联网背景的企业加入了汽车生产制造领域,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改变了传统汽车的产品理念。
战静静表示,在汽车智能座舱的新趋势中,消费者需求是明确的,获得的体验感是真实的,从消费电子领域传导迭代过来的新技术也在迅速和传统汽车电子融合,产业的跨界整合和合作已经成为常态。汽车产业在智能网联时代会更开放,过去传统的汽车产业是相对封闭的链式供应链,在智能网联时代正在开放转变成网状的产业生态,新的产业生态中有各种跨界整合的方式,华为的鸿蒙座舱在这方面也是一个典型。
对于汽车操作系统自主化这个问题,战静静也十分看重,认为这将成为决定中国汽车产品在智能座舱领域胜负的关键,像华为这种有能力的企业应更好地推动自家操作系统开源。此外,为了保障车辆信息安全,汽车行业需要安全机制更为健全的自主操作系统。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在季神洲看来软件创新与体验归根到底比拼的是技术积累和软件团队追求。鸿蒙操作系统拥有强劲的性能、完备的安全隐私,极简的设计,聪明的小艺。这些不是神来一笔,是华为终端软件十几年投入,技术持续积累,软件团队成长的水到渠成。加上华为对于汽车行业变革的洞察,对于用户全场景出行的理解,打造了鸿蒙座舱领先于行业的创新和体验。
在宏观生态创新上,鸿蒙座舱打破座舱的边界,将手机,手表等所有智能设备连接起来,作为座舱的一部分,手机的导航在上车后自动流转到车上,解放手机;超级桌面把手机上的应用变成智能座舱应用的一部分,并且用完即走,不留痕迹;PC和车机双屏协同,打造整车移动工作室…。从微观功能体验的打磨上,华为软件团队以人因科学为依据,结合自研动效渲染引擎,打造简单易用、极致流畅的座舱体验。让我们的用户上车就会用,越用越喜欢,用了回不去。
华为终端在软件领域年复一年的资金投入,沉淀了HarmonyOS的核心技术,凝聚了行业顶尖的人才,铸就了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软件团队。自六年前就通过技术深度研究,带来了“天生快一生快”,领先业界首家承诺“十八个月不卡顿”,不断在操作系统上深度积累,突破创新。在进入智能座舱业务的时候,华为团队就有充足的自信和决心,扎扎实实去做,持续朝着一个城墙口冲锋,将在消费电子做到全球领先的软件工程能力带到智能座舱领域。
季神洲表示华为未来将持续沉淀核心技术,持续追求用户最佳体验,持续为消费者打造常用常新的智能座舱,树立行业标杆。用领先技术+一流团队,以创新照见未来,以开放的心态,加速智能座舱产业的革命。鸿蒙智能座舱要做聪明助手,可靠伙伴,让用户扔掉按钮,解放自我!
AITO问界M7总工程师彭磊则从产品角度介绍了问界M7体验的优势,用户反馈鸿蒙座舱最多的词就是流畅、智能、操作便捷,这也体现了鸿蒙座舱想给用户传递的声音,要做到用车像用手机一样方便。近日,问界M7还将进行第一次OTA升级,包括180多项升级优化;在明年一季度的时候还会推送Harmony OS 3,包括未来随着Harmony OS的生态和功能进行更新,就是希望让用户常用常新。
问界M7作为AITO品牌推出的豪华智慧大型电动SUV,除了车机天花板鸿蒙座舱外,产品处处都体现出华为对于用户体验的重视。在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加持下,问界M7可实现200公里左右纯电续航,满油满电续航超1000公里,很多用户都反应它的续航存在“反向虚标”。业界首次商用的零重力座椅选配率超过了70%,打造极致的零压悬浮乘坐体验,配合高级的NVH享受、人性化的舒适体验,装得下每一份幸福。
在智慧出行时代,智能座舱是几乎所有车辆功能人机交互的节点,对于用户的体验也更加重要。通过这次圆桌会议可以看到,智能座舱自主化、网联化、生态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鸿蒙座舱凭借有优异的表现成为车机中的天花板。华为这种科技公司进入汽车行业,以赋能者的角度把自身ICT技术优势与汽车产业相结合,缔造了AITO这一成功样板,也把智慧出行带给更多消费者。
【以上内容转自“极客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需转载请取得极客网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驱动中国2022-11-07 15:4911-07 15:49
盖世汽车网2022-11-07 15:1511-07 15:15
盖世汽车网2022-11-07 14:5611-07 14:56
盖世汽车网2022-11-07 14:5011-07 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