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对于Adobe软件的用户来说,烦心事还真不少。
日前由于Adobe与潘通(Pantone)之间的许可变更,原本在Photoshop、InDesign等软件中免费提供的潘通色,全部被移除并将替换为黑色。用户想要使其恢复,则需要自行在潘通官网购买订阅服务、并使用Adobe Exchange来安装插件。
这也就意味着,订阅了Adobe这类软件的用户,为了使用潘通色还需要额外花一笔费用。据悉,潘通色的高级订阅在国内市场价格为49.91元/月或599元/年,显然并不算便宜。
对此,早前担任Spotify设计总监、交互和平面设计师七年之久的Rasmus Andersson在社交平台发文成,“这太荒谬了,潘通颜色只是一连串数字(就电脑而言),设计师都懂。而Adobe与潘通的所作所为似乎在说,‘嘿,用户们,我们认为你们真的很蠢’”。
显然,用户的不满是可以预见的,毕竟谁都不愿意原本免费的体验变成了付费项目。更何况,在潘通色卡已经成为行业标准的情况下,无论印刷、纺织、塑胶、绘图还是其他相关领域,都会以潘通颜色编号来达到降低沟通成本、保持色彩一致性。而设计师从想让作品与潘通色卡完全剥离开,显然是件成本高昂、且效率极低的事情。
对于这一变化,Adobe方面表示,“(是因为)潘通决定改变其商业模式。因此一些预装在Adobe Photoshop、Illustrator和InDesign中的潘通色卡,将在未来的软件更新中淘汰。”
而潘通方面给出的解释,则更加耐人寻味。据其表示,“自2010年以来,Adobe应用中的潘通颜色库一直没有更新,这意味着,它们‘明显过时、缺少数百种新的潘通色’,因此我们共同决定删除过时的库,并致力于改善应用内体验、更好地服务于用户”。
不难发现,Adobe与潘通方面对于删除预装潘通色卡的理由各执一词。并且潘通方面还强调,为了尽可能确保对设计师工作流程的影响,现有的Creative Cloud文件和包含Pantone Color参考的文档,将会保留这些颜色标识及信息。
然而当这些信息被Adobe方面替换为黑色后,似乎也说明双方的关系已经出现了“裂痕”。
公开资料显示,潘通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其因推动颜色标准化而成为了全球色彩权威机构。一直以来由潘通每年推出的流行色,更像是与设计行业的一次共谋,用以引导当年的流行趋势。而Adobe与潘通的合作则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且大多时候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毕竟两者共同在为用户提供创意服务。
但随着Adobe在去年底宣布将从应用里删除潘通色卡开始,情况便开始发生变化。当时曾有传言称,Adobe在引入色卡的成本问题上,与潘通产生了分歧。不过原定于3月31日的移除时间,却不断推迟到8月6日、8月31日,直至最近才有了解决方案,那就是让用户自行安装插件、并订阅潘通色卡服务。
如果从便利用户的角度出发,Adobe与潘通方面的说辞显然都不太站得住脚。外界普遍认为,此举是Adobe将原本付给潘通的费用转嫁到了用户头上,同时也是潘通“将颜色当作人质”推动用户购买其订阅服务。因此在全球大量设备都在通过使用Pantoneprofiles来标准化颜色的情况下,用户花这笔订阅服务费也成为了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
更离谱的是有用户指出,Adobe方面目前已经采取强制措施,使得在任何时间里识别文件中使用的任何潘通色时,这一颜色都会被自动替换为黑色。
事实上,这并非Adobe首次做出“冒犯用户”的改变。早在2012年Adobe正式推出Creative Cloud,将此前的Creative Suite由买断制改为订阅付费模式,完成了自身订阅制的转型。但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改变,也标志着Adobe从一家传统的软件公司转型为基于云服务的SaaS公司,并且随之而来的是其一路上涨的股价。
如果说转为订阅制是出于公司发展的考虑,那么Adobe的奇葩续费机制又是为什么呢?今年2月,一位用户在推特上揭露了“Adobe如何‘骗取’用户年费”。具体来说,在官网中Adobe Creative Cloud年度计划显示,“可免费试用7天,试用期结束后才会收费”,这位用户所在地区的价格为49.94英镑/月。然而但凡勾选免费试用的用户,则将会被引导签署一份年度订阅计划协议,并且一旦超过14天就无法免费退订,需要支付半年的费用才能退订,且服务仅持续到退订当月就会结束。
此事也使得“付费方式”成为了Adobe绕不开的话题,而其这样的续费协议显然引发了用户强烈的不满。但奈何大多数专业人士都无法完全脱离Adobe的软件,至少其作为生产力工具确实也做到了“难以替代”。
而今潘通选择转为订阅制其实也无可厚非,因为它有足够的底气不被用户抛弃,并且订阅也意味着未来源源不断的收入。但值得思考的是,随着潘通色卡不再免费,今后Adobe软件的用户是否还会有其他体验方面的受限呢?
事实上,目前“知识产权保护”正处于非常矛盾的阶段,一方面数字内容、软件付费正在成为稀松平常之事,对盗版的打击也上升到了更高的程度。但另一方面外界也在频繁地探讨数字知识产权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如不断被阉割的付费会员权益、不断缩水的订阅服务,以及价格更高的订阅模式,难道这些对于用户来说都是好事吗?
【以上内容转自“三易生活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需转载请取得三易生活网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热点科技网2022-11-09 09:1111-09 09:11
C114中国通信网2022-11-09 09:0611-09 09:06
盖世汽车网2022-11-09 08:5511-09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