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苹果iPhone 17系列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全球供应链格局再度成为焦点。中国与印度作为苹果两大关键生产基地,正展开新一轮产能与效率的竞争,而中国在核心零部件供应与产业链完整性上的优势,仍使其稳居“果链”核心地位。
中印同步扩产,印度首获全系生产权
据中国证券报8月19日报道,富士康郑州厂区自7月底起扩大招工规模,通过入职奖金等激励措施提升产能,以满足iPhone 17系列订单需求。与此同时,印度工厂也首次获得全系iPhone 17生产权限。资深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透露,印度组装厂权重将进一步提升,部分机型将供应美国市场。
印度媒体《印度今日》将此视为“印度手机制造的转折点”,但这一说法迅速引发争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Ivan Lam指出,印度产能尚无法覆盖全球需求,中国大陆产区仍是中国、日本、欧洲等市场的核心出货地。供应链专家王多亦强调,印度全部产能与苹果全球出货量差距显着——2025年上半年印度生产2390万台iPhone,仅占苹果2023年全球销量(2.26亿部)的约10%。
成本与效率:印度制造的双重挑战
尽管印度人工成本较低,但《印度今日》承认,其手机制造综合成本仍比中国高5%-10%,主要因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苹果供应链内部人士透露,芯片、摄像头模组等高端组件多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印度工厂长期面临零部件短缺问题。
《苹果在中国》作者帕德里克·麦基(Patrick McGee)进一步指出,印度生产的iPhone仅完成最后组装环节,核心供应链仍由中国主导。他引用工程师评论称:“印度制造的iPhone需先在中国组装,再拆解运回印度,最后重新组装。”这一“迂回”流程折射出印度产业链的局限性。
不过,印度制造水平近年显着提升:良品率从早期的50%跃升至80%以上,新品生产时间已与中国同步。但分析人士认为,这仍不足以动摇中国供应链的统治地位。“中国产业链的完整性无可替代。”麦基总结道。
中国:半数供应链企业扎根,全球布局深化
苹果2024年4月发布的供应商名单显示,187家核心供应商中92家来自中国(含51家中国大陆厂商),占比超50%;近200家核心供应商中,87%在中国设厂。苹果CEO库克去年3月公开表示:“对于苹果供应链,没有比中国更重要的地方。”
中国企业的全球布局亦在重塑“果链”生态。媒体分析2012-2022年数据发现,东南亚和印度苹果工厂激增背后,是中国公司主导的投资潮。例如,“果链三巨头”立讯精密、歌尔科技、蓝思科技均已在越南设厂,并进入苹果供应商名单。
在印度,中国企业的影子同样显着。报道称,印度富士康工厂设备多来自中国,操作程序、软件甚至“紧急按钮”标识均为中文。良品率提升的背后,是富士康从中国调派数百名管理人员赴印培训。供应链专家指出,大部分印度苹果工厂均带有“中国血统”。
印度投资风险犹存,苹果多元化布局持续
尽管印度被视为“果链”新枢纽,但其营商环境仍存隐忧。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坦言,印度产业链生态与人才培育远不及中国,需谨慎投资。企业反映,印度海关等部门频繁要求一日内提交资料,大幅增加隐形成本。此外,印度政府对外资企业频发“天价罚单”,今年3月三星被要求补缴6.01亿美元税款及罚金,约占其印年度净利润六成。
苹果推进供应链多元化的动机,部分源于应对全球贸易环境变化。然而,其布局调整屡遭政策干预:今年5月,特朗普公开要求苹果停止在印建厂,转而扩大美国生产;而苹果则选择在巴西启动iPhone 16e生产,开辟第三阵地以规避税费。
历史或许早已给出答案。2011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曾问乔布斯:“如何能让iPhone在美国生产?”彼时已病入膏肓的乔布斯直言:“这些工作机会回不来了。”如今,这一论断仍适用于中印供应链之争——中国在效率、成本与产业链完整性上的综合优势,短期内难以被替代。
(注:本文在资料搜集、框架搭建及部分段落初稿撰写阶段使用了AI工具,最终内容经人类编辑核实事实、调整逻辑、优化表达后完成。)
【以上内容转自“极客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需转载请取得极客网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