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红书的伦敦街头话题格外热闹——几乎“全伦敦的中国人都偶遇了杜海涛”。
有人在语言学校外的咖啡馆遇到他,有人拍到他在地铁上认真背单词,还有人晒出同班合影,笑称:“他真的在上课,不是拍综艺!”
这股“全民偶遇热”迅速登上小红书热门榜。短短几天,相关帖子互动量破万,不仅因为杜海涛的明星身份,更因为他正在做的这件事:游学。
成年人的重启:打工人在用游学“重启”人生
这是杜海涛的第五次游学。继布里斯班、新加坡之后,他又一次选择来到伦敦,以学生身份开启新一段学习旅程。
镜头外的他素颜、轻松,课间与同学聊天,课后写作业、打卡博物馆——在网友拍下的照片里,没有滤镜,也没有刻意摆拍。
评论区里,打工人们也纷纷留言:
“我也想逃离工位,去伦敦上个语校。”
“成年人的自我提升太上头了。”
越来越多职场人开始意识到——出国学习不只是技能提升,也是一种疗愈的过程。
这一波讨论,也让“成年人重返校园”成为新的社交话题。有人留言说,“看他那么认真学习,突然也想出国读书了”;也有人感叹,“原来学习不是义务,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游学:不是网红潮流,而是欧美流行了60年的学习方式
其实,杜海涛做的事并不新鲜——海外游学在欧美已经流行了近60年。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欧洲家庭就流行在假期让孩子去国外学习语言、体验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学习模式逐渐被成年人接受,成为一种兼顾成长与休息的生活方式。
在欧美社会,游学早已成为职场人常见的自我进修方式。无论是为职场语言加分、培养国际思维,还是暂时抽离日常压力,游学都成了更具意义的“gap”。
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通过短期或长期的游学去体验新的国家。游学不只是“学语言”,更是一种更新视野、拓展边界的方式——让人暂时跳出熟悉的生活,用学习的状态重新面对世界,这种方式的游学费用相比留学也更亲民。
如今,这种风潮正悄然在中国流行开来。越来越多成年人把“游学”当作一种重启生活的方式——短则两周,长则几个月甚至一年,在新的城市里重新学习、思考、呼吸。
杜海涛的学校:EF,全球语言游学的开创者
不少网友好奇:“杜海涛读的是什么学校?”
答案是——EF(Education First),来自瑞典的国际教育机构。
EF在1965年就开创了语言游学的模式,从带瑞典青少年到英国布莱顿学习语言开始,如今已经在全球110多个国家与地区开展教育业务,拥有35+所自营语言学校,可以教授8种语言。EF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年龄从青少年到成人不等,课程形式灵活,既可以是短期文化体验,也可以是长期语言进修。
在中国,EF更为大众熟知的是其成人英语培训品牌,自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都是成人英语培训领域的头部机构。而在全球范围内,EF更是最大的私人国际教育机构,始终倡导通过语言与文化连接,让学习者“用语言看见更大的世界”
EF海外游学留学项目的负责人表示:“杜海涛的学习热度反映了当下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共鸣。语言学习不只是技能提升,更是一种重建与世界连接的方式。我们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人在用游学的方式实现自我成长。”
热度背后:学习,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从综艺舞台到语言课堂,从公众视线到校园日常,杜海涛以真实的方式展示了“学习”的另一种可能性。
他不追求标签,也不刻意营造人设,而是用行动诠释“学习让人更自由”。
正如EF所倡导的理念:
“Openingthe World through Education——教育,让世界无界。”
如今,越来越多打工人也在这样实践着。他们可能在巴黎用法语点菜、在东京体验日式生活、在巴塞罗那练习西语发音。当学习不再是压力,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每一次走进课堂,都在走向一个更平衡、更自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