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zone
微博
微信
众所周知,微软是OpenAI的大股东之一,双方存在密切合作。近期微软财报证实,OpenAI出现历史性严重亏损。
根据投行Bernstein分析师菲罗兹・瓦利吉(Firoz Valliji)的预测,最近一个季度微软将41亿美元亏损归因于对OpenAI的投资,同比扩大490%。考虑到微软持有OpenAI约32.5%的股份,简单推算可知,OpenAI单季整体亏损高达120亿美元。如此规模的亏损,即使在美国科技史上也极为罕见。
维基百科数据显示,美国科技史上仅有两家公司曾出现单季亏损超过100亿美元:AOL时代华纳和英特尔。2002年AOL时代华纳单季亏损449亿美元,2024年英特尔单季亏损166亿美元。随着互联网泡沫破裂,AOL时代华纳最终退出了科技行业。
OpenAI的亏损已成为科技界不可承受之重。
谁来买单?美国人吗?
公开信息显示,由于OpenAI持续融资,微软持股比例已从32.5%降至27%,但双方似乎都在回避这一问题。今年第二季度,微软业务重组后,因OpenAI导致的亏损大幅增长,但微软未具体说明。对于未来展望,微软CFO也闪烁其词。
可以肯定的是,这并非利好消息,否则微软必然会大肆宣扬。正因其含煳其辞,一些投资者认为:“OpenAI的实际财务状况比预想的更糟糕。”
近期,世界突然意识到AI泡沫的严重性,OpenAI重新被审视。今年早些时候,《The Information》分析OpenAI业绩预测时指出,该公司2026年亏损将达140亿美元。2024年OpenAI曾濒临破产,最终依靠60亿美元纾困资金才得以存续。若企业亏损达到特定规模,将被划入失败投资行列,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OpenAI公布的数据,硅谷知名科技企业家、投资人布拉德・格斯特纳(Brad Gerstner)发出灵魂拷问:“考虑到OpenAI年营收仅130亿美元,未来如何筹集1.4万亿美元?”在回应质询时,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虽长篇大论,却绝口未提让美国纳税人买单的计划。
OpenAI首席财务官莎拉・弗里尔(Sarah Friar)日前公开呼吁美国政府为AI基建买单,引发舆论哗然,迫使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紧急澄清称无需纳税人出资。有人认为OpenAI对美国AI产业至关重要,已到“大而不能倒”的地步,但奥特曼驳斥了这一说法。
尽管持续巨亏,OpenAI仍在扩大投资,计划未来8年投入1.4万亿美元。按照其预估,今年OpenAI的年营收将达200亿美元,2030年将飙升至千亿美元级别。
分析指出,OpenAI仍面临巨大盈利压力:2025年上半年每赚1美元需花费2.25美元,全年亏损至少140亿美元。相较于未来十年万亿级投资规划,其营收规模远远不足。
既然如此,为何不放缓支出增速,反而加速投资?奥特曼回应称,因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市场需求旺盛,公司需解决疾病治疗、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等紧迫问题。
然而无论高管如何解释,市场仍认为OpenAI底气不足。弗里尔宣称人工智能是国家的战略资产,考虑到美中竞争态势,出于国家利益,美国政府应提供资金支持。
问题在于,有多少美国人愿意用税款支持一家大肆炒作、财务岌岌可危、支出远超收入的人工智能公司?所谓“大而不能倒”不过是托词,意图可能是让全体美国人共同承担风险。
奥特曼不用承担责任
风险投资机构Theory Ventures指出,OpenAI若要兑现算力承诺,2029年营收必须达到5770亿美元,约相当于谷歌的营收规模,这意味着较2025年预期需实现29倍增长,幅度离谱,难以实现。
甲骨文、亚马逊、微软、CoreWeave等合作伙伴均不希望OpenAI破产。加州大学教授奥弗・埃达(Ofer Eldar)认为:“奥特曼之所以敢作出如此疯狂的投资承诺,正是因为他清楚无需承担实际后果,毕竟没有经济利益牵扯。”
一旦投资承诺无法持续,重启谈判即可,这在数据中心行业并不罕见。因数据中心合同周期长达数年,企业若无法履约,部分条款可延期执行。
OpenAI等企业在洽谈数据中心业务时,通常按实际使用量付费。尽管对外公布的是“天文数字”,但实际合同金额远低于此。例如,OpenAI曾承诺以900亿美元估值购买大量AMD芯片,换取AMD约10%股份。这笔交易看似庞大,却未涉及现金交割,最终能否落实取决于技术进步、商业进展和AMD股价。
奥特曼坚信“先扩张规模再观察成效”的发展模式,无论神经网络还是核能都遵循此理。由于他本人不持有OpenAI股权,因此无需承担实际后果。
圣塔克拉拉大学利维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乔-艾伦・波兹纳(Jo-Ellen Pozner)指出,奥特曼实质上违背了公司治理原则。开拓者固然可以特立独行,但形势逆转时必须有人担责,而OpenAI的问责机制并不透明。
D.A.戴维森分析师吉尔・卢里亚(Gil Luria)补充道:“奥特曼可以随意承诺万亿、十万亿甚至百万亿,一旦生变,既可重新谈判,也能一走了之。”
参与这场循环赌局的大佬们已形成利益同盟。瑞穗证券分析师劳埃德・沃姆斯利(Lloyd Walmsley)戏谑道:“当你欠银行10万元,你受制于银行;当你欠了100亿,银行受制于你。如今所有人都手牵手,赌的就是AI产品足够强大。”
对OpenAI而言,算力短缺或许根本不是问题,真正的隐患在于过剩。
【以上内容转自“极客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需转载请取得极客网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